第 2 次更新
2022-10-21 16:16:08
俏丽千年的“绢人”,作为国礼爆红国外、国内鲜有人知?
其实,绢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,因其从头到脚、从里到外都选用上等蚕丝、纱绢制作绢人由此得名。
它的造型千变万化,做工更是精细到“变态”,雕塑、绘画、刺绣、织染等十几道工序,都需要匠人们样样精通。
单是绢人的头部制作,就需耗时半个月之久。千辛万苦制成后的绢人,仿佛一幅幅立体丹青,富有仙气,玲珑剔透。因此过去一直只供宫廷贵族赏玩。
而到了民国前后,兵荒马乱的年代,贵族也供养不起这样“奢侈”的物件,本就小众的绢人,就此慢慢失传。
直到20世纪50年代,我国受邀参加“国际玩偶展”,新中国成立不久,受邀参加这样的国际性展览,本是件好事。
可现实的“尴尬”却摆在面前,北京绢人早已失传···国家任务必须攻克,任务交到了当时的工艺美术大师葛敬安手里。
没有专著论述,也鲜有留存的作品观摩,他们就从海量的史料里找线索,到处去找老工匠学手艺,这些大师日夜反复地琢磨尝试,一点一点终于把绢人技艺找了回来。
北京绢人在展览会一亮相,便成为“新宠”,惊艳世界。国际上拿奖到手软,日本、加拿大、瑞典多个国家纷纷跑来中国下订单。
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,让世界瞪大了眼睛,也一度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张名片。
卖不出去,传承就成了最难的问题。北京绢人厂因此倒闭···
90年代末,在一次逛商场的过程中,无意间的一瞥,让唐燕瞬间惊艳。
“当时商场里有一个珍宝馆,我看到了一张白色穆桂英的绢人照片,越看越震惊:中国竟有这么漂亮的娃娃?”
当时她第一个念头,就是要千方百计找到穆桂英的制作者,她要拜师学艺。
“我直接就奔绢人厂去了,可好不容易找到绢人厂,一打探,要关门倒闭了。”
管库房的师傅,看出了唐燕打心眼里的喜欢,便提出:“你要买的话,还有一些库存。”于是一千多一个的价格,唐燕一口气买下10个。
90年代末期,一千块钱是普通人好几个月的工资,花这么多钱买几个娃娃很多人都不理解,可别人哪懂得唐燕由衷的欢喜。
她开始看呀,分析呀。这绢人怎么做得这么漂亮!逢人便打听:有没有人认识杨乃蕙老师?可找了一个多月,杳无音信。
然而一个多月后的一通电话,让唐燕心花怒放。杨乃蕙听说唐燕到处在找她,于是主动打电话联系到唐燕。
杨老这一辈传承人,师从北京绢人第一代大家葛敬安,杨老最怕的,是绢人在自己手里失传,于是教起学生倾囊相授。
好不容易找到杨老师拜师学艺的唐燕,也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,对绢人的热情一天比一天高涨。
跟着杨老学习期间,唐燕眼界大开,掌握了很多传统手艺:什么叫赛绣;怎么给头饰点翠······这简直就是一座学习中华传统工艺的宝藏博物馆。
唐燕沉浸在绢人的世界,如痴如醉。接触绢人前,她是中关村第一批成功的创业者,从事绢人技艺后,很多人都说她脑子进水了。
从一个非常赚钱的行业,一下子反过来,学一门最不赚钱的技艺,从事看不到希望的一个行业。
不仅如此,她还越做越“疯”,把创业成功赚的钱,全部都扔进绢人里。开起了唐人坊工作室,专心制作北京绢人。
“价格太贵了,成本就在一千块钱左右,商场拿去再卖到两三千,普通百姓根本消费不起。”
只有投入,没有收益,长此以往,绢人和她都会活不下去。养活不了自己,还怎么把绢人艺术传承下去?
思来想去,唐燕决定改良绢人,制作一批平价绢人,让它走入寻常百姓家。
十几个国家的订单纷至沓来,将绢人艺术真正推向国际市场。不仅如此,北京绢人还入选北京礼物,绢人多次被作为国礼送给国际友人。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又作为冬奥礼物,走进奥运村每一位运动员的房间,而今,北京绢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。
为了能长久传承这门技艺,2011年,唐燕再次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创办唐人坊非遗学院,专门招收贫困地区的女生、残疾人,免费办学,教授他们传统手工技艺。
金凤便是来自贵州山区的孩子,来唐人坊之前,她刚读完初三,但已经要担当起家里所有的农活,父母在外打工,爷爷奶奶年事已高还有个辍学的弟弟。
按家里的打算,初中毕业,金凤便要开始照顾家里,然后寻个人家,早早结婚生子。

赞一下
0 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