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2 次更新 2022-09-23 19:45:23
《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》为什么值得读?
东方出版社

    “不细读《资治通鉴》,想要了解中国,了解中国人,了解中国政治,以及展望中国前途,根本不可能。”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柏杨

 

 

    《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》是柏杨先生从六十四岁执笔,一直写到七十三岁,十年磨一剑,千万字洋洋大观终于完成。1993年,最早由远流出版公司以72册平装书的形式出版,每册印刷一万本,在当时两千万人口的台湾,如《通鉴》这样不易获得青睐的书籍,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销量。

 

 

    迄今为止,这套书已经风靡近四十年,其内容受到铁凝、陈忠实、冯骥才等大家的盛赞推荐。

 

    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称:“我当为《柏杨版资治通鉴》(白话版)打边鼓说,胡适、梁启超和李敖,都曾为现代大中学生开列国学必读书,洋洋数十种的书目。若有人也要我开个类似的书目,那我就“一书定天下”——《资治通鉴》。看不懂原文,那就看《柏杨版资治通鉴》(白话版)。”

 

    东方出版社首次推出《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》(全十八部)精装典藏版,为当下读者掌握历史规律、看清未来道路奉上高品质读本。

   

    此次出版,我们还特别请西北大学研究《资治通鉴》的教授刘文瑞老师精彩作序,解读《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》为什么值得读?

 

    刘文瑞教授认为,柏杨的《白话版资治通鉴》,为民间读史提供了相当出色的范例。它不仅仅是把古文翻译为现代白话,而是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,从而为中国的大众历史读本开创了一种新范式,走出了一条新路子,开辟出一片新天地,带来了一种新理念。

 

    📖 一、与众不同的白话

 

    读一读柏杨的译本就能感到,柏杨十分注意汉语的自身特色。他很少使用西化的体现逻辑结构的“因为……所以……”句式,而是尽量遵循汉语表达的本来面目,能用短句绝不用长句,能用单句绝不用复句,尽可能采用汉语的对仗、排比、直白、精干方式,读起来琅琅上口,毫不繁冗。

 

    柏杨的口语化,继承了传统白话的优点。仅就汉代部分而言,说惠帝刘盈的父母刘邦和吕雉,是“凶狠老爹,母老虎娘亲”;说吕后的侄子吕禄吕产虽然封王却没有政治头脑,是“一对荷花大少”;文帝时将周勃下狱,说周勃拥立之功,“没有他的拥戴,刘恒先生仍然在他的代国喝米汤”,而文帝逮捕周勃“目的不在杀他,而只在灭灭他的威风,叫人瞧瞧谁是老大”。诸如此类,清楚明白,语浅意深,可同散曲中的“铜豌豆”、话本中的“三拳打死镇关西”相媲美。所以,单纯就提升汉语修养而言,柏杨版《通鉴》的表述,远比那些欧化冗长句子要高明得多,能使读者在无形中增进母语的运用能力。

 

    📖 二、立足民间的史观

 

    柏杨先生的史观与书斋学者不同,他鲜明地展示出自己的草根立场。把帝王将相视为普通中国人去评判,目光聚焦被历史淹没的普通中国人,这也是贯穿柏杨白话版《资治通鉴》最重要的特色。

 

    除此之外,《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》还有几项大胆的创新:

 

    一是跳过年号,采用简单的公元纪年;

 

    二是不以王朝更替作为篇章,而是以世纪作为单位,将王朝、国号、年号置于次要位置,给人整体史观;

 

    三是不用谥号,直称皇帝姓名,把每一个曾经掌握极致权力的皇帝,还原成一个“人”。所有官职,基本都用民间熟知的现代称呼比照。

 

    此外,他还亲手增了绘1500幅地图,一眼就可看出当时的大局趋势,也突破了传统史书不附地图的局限。

 

    📖 三、志在现实的洞见

 

    在柏杨翻译的《资治通鉴》中,《柏杨曰》是很叫座的单元。

 

    古之有“太史公曰”“臣光曰”,是史家在客观记录下史事后,额外地录下自己的见解和看法。柏杨依例效法,注“柏杨曰”史评,从更宽广的角度和更多资讯中,去观察事实的真相,帮助读者读史。

 

    读者也能从中可以时不时地看到扣人心弦、振聋发聩的洞见。这种洞见,不是严密的学术推理,也不是死板的史料考证,而是穿透古今的慧眼聚焦。

 

   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,柏杨十年语译《通鉴》,其和历史对话,和司马光对话,也和众多的儒家菁英对话的862则“柏杨曰”,无疑是另一项更重要的成就,继胡三省《资治通鉴音注》、严衍《资治通鉴补正》、王夫之《读通鉴论》等之后,“通鉴学”在二十世纪再添成果。而柏杨标举的现代的民主、法治以及人权的新价值,也为传统的论赞学从此打下句点。

 

    刘文瑞教授称,(柏杨的《通鉴》著作)来自其野生而非豢养的自我觉醒,是茂盛生长的野草,而非园丁修剪的园林;是能解民众饥渴的路边摊点,而非皇家酒店的预定包间;是由雅入俗的大众歌谣,而非由俗入雅的美声唱法;是把古籍引入现实生活的文化参照,而非把今人导向古代的帝王梦想。

 

    希望我们精心打磨的这套书,为您的书架增添一抹独特的光彩,不一样的读史感受带给您更多思想的火花!

赞一下

42 条评论

图片
发表
分享
客服
TOP